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233闻过即改的唐太宗





  李世民继位之后,封了许多功臣,他担心有人不服,当下命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公示给大伙看,同时说:“我任命你们的功勋,或许有不当的,你们要畅所欲言。”

  诸将听了,纷纷争功不已。

  淮安王李神通说:“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听了说:“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倡举兵,也是为了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却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应当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而已!”

  诸将听了,说:“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我们何敢不安其分。”于是都诚心悦服。

  房玄龄建议李世民说:“秦府旧人没有升官的,都埋怨说‘我们奉事左右,好多年了!如今做官,反而不如前宫、齐府的人!’”

  李世民听了说:“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你们日所衣食,都是取自老百姓。所以,设官分职,都是为了老百姓,应当择贤才而用,岂能以新旧为先后!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

  真是有见识!

  治国跟守业一样,一旦用人唯亲,像陈后主用孔范等人,只会自取灭亡。最正确的,还是李世民的做法,用人唯贤!

  李渊想要强宗室镇天下,李世民从容问群臣说:“遍封宗子,对天下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说:“前世只有皇子及兄弟为王,自此以后,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李世民听了,很赞成,说:“是的,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当下降宗室郡王都为县公,只有有功劳的几个人不降。

  李世民与群臣讨论怎么样才能没有盗贼,有的请重法禁止人盗贼,他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为盗,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我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主食有余,就不会成为盗贼了,怎么能用重法呢!”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所以,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都敢野宿。

  李世民见魏征耿直敢言,当下引魏征入卧内,访问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李世民欣然嘉纳。

  李世民遣使征兵,封德彝上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

  李世民听从他的意见,打算征十八岁以下的男子当兵。

  他的敕令将出,魏征固执地以为不可,不肯署敕。

  李世民大怒,召见魏征,责备魏征说:“中男壮大者,是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你固执至此!”

  魏征回答说:“用兵在于管制他们得当,而不在于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且陛下每次说‘我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如今即位未几,失信就有好几次了!”

  李世民听了愕然,说:“我什么时候失信了?”

  魏征从容回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说‘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李世民被他这样一通责备,越听越觉得击中自己的错误,当下高兴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固执的人,怀疑你不通达政事,如今听你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要是号令不信,老百姓就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朕过深矣!”于是,不点中男,赐魏征一瓮金子。

  李世民听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气,当下召见,询问他为政之道。

  张玄素回答说:“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

  李世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当下擢任他为侍御史。

  李世民为了试探下面的官吏会不会受贿,当下密使左右试贿赂下面的官吏。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李世民大怒,想杀了他。

  民部尚书裴矩立即进谏说:“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李世民听了,觉得有道理,当下大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此事,在下面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评点: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意思是说,裴矩这个人,在隋朝是个佞臣,专门阿谀隋炀帝,可是,在李世民这,就成为直臣,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皇帝是个明君,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佞臣变为直臣。

  确实如此!

  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做了错事没人劝说?因为,你根本就是个不听从别人意见的人,谁会吃饱饭没事干去得罪你?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最完美的皇帝,就是因为他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们每个人,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谁能把控住自己的缺点,并能改正它,谁就将在完美的道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