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547对赵昚的评价





  赵昚在和金人和议之后,自此南宋二十几年的和平。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

  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

  他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这事可以看出来,赵昚是真孝,不是装装样子的。

  赵昚在服孝期间,看到太子处理政事井井有条,当下在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公元1189年2月18日,禅位给赵惇。

  赵惇即位,是为宋光宗。

  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殿,上尊号为寿皇圣帝,继续为赵构服丧。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五月初二,赵昚染疾。六月初九,赵昚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庙号孝宗。

  赵昚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由于处于和平的环境,所以,他安心发展经济。

  首先,赵昚减轻人民负担。他在位期间,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注意实效。例如,南宋初年以来,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到赵昚在位时,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户部,各地必须三、四月就要征收,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虽然多次下诏禁止,但户部并不执行。因为,每年四、五月间指靠预催到的六十一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若不预催,“恐至期缺误”。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赵昚得知后就说:“既是违法病民,朝廷须别作措置,安可置而不问。”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赵昚随即下诏,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违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在赵昚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解决。至少在赵昚时期,“民力少宽”。

  其次,赵昚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勉农桑,尽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为旱备”,而且注重水利的实效。如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时指出:“昨委诸路兴修水利,以备旱干,今岁灾伤,乃不见有灌溉之利,若非当来修筑灭裂,即是元申失实”,并对江东路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

  史书记载赵昚统治期间是“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否则罚亦必行,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

  “虽有水旱,民无菜色”,我想,这是对赵昚统治最高的评价了!

  他统治期间,文化也非常繁荣。

  不仅有理学代表人物,也有新学、蜀学,还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他们都活跃在赵昚在位时期。

  《宋史》对赵昚的评价是: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符离邂逅失利,重违高宗之命,不轻出师,又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日矣。故世宗每戒群臣积钱谷,谨边备,必曰:“吾恐宋人之和,终不可恃。”盖亦忌帝之将有为也。天厌南北之兵,欲休民生,故帝用兵之意弗遂而终焉。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元脱脱对赵昚的赞誉之情,流溢于文字之间。他对赵昚即位后的锐意进取,非常的赞赏,最后虽不能收复失地,但他使得金国退让,少了许多岁币。对于赵昚的孝,也非常的赞赏,说他庙号孝宗,一个孝字,名副其实!

  赵昚,虽称不上一代雄主,因为他没有收复失地,但,仍不失为一代明主,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不过,由于他没能收复失地,成为千古一帝,所以,他也只能是明主,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赵惇,是赵昚第三子,母亲是成穆皇后郭氏,三岁时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

  赵昚即位后,赵惇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

  这个皇位,本来跟赵惇没什么关系的,因为他上面有庄文太子赵愭。

  这个赵愭,据《宋史》记载,说他贤惠厚道,太上皇与皇帝都喜欢他,只是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得病去世。

  他死了之后,赵昚认为赵惇的英武才能像自己,想立为太子,但因为按长次轮不到他,所以迟迟没有决定。

  这时,虞允文为相,请求趁早确立皇太子。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赵惇被立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赵惇受父赵昚禅位登基,以次年为绍熙元年。

  南宋进入了宋光宗统治的年代,也是最无能的统治。

  赵昚英明一世,最大的错误,竟然就是选错了接班人。

  他完全可以选择第二个儿子赵恺的,可惜,他还是没有按照顺序,选择了赵惇。

  而他选择赵惇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赵惇是个英明神武的人,可惜,老爸看儿子的眼光,总是那么不靠谱的!因为,多了亲情的眼光,往往都是有局限的眼光!

  所以,他后悔了,想立赵恺的儿子为接班人,可是,权力让出去了,哪里还由他说了算?

  所以,有时候不看重权力,也是一种错误。

  赵昚,为他无力改变局面而后悔,但是,已经做出的选择,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