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客戶端,閲讀更方便!

第8章最高級的智慧(2 / 2)

  鍾會對於殺了這些魏將,猶豫了起來:畢竟不是一倆個人,而是上百號人!同時,還是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人!

  他這一猶豫,消息可就走漏了。

  公元264年的正月十八日中午,護軍衚烈之子衚淵率烈部衆兵馬,擂鼓呐喊而出。

  各營官兵爲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響應,蜂擁殺入蜀宮!

  而那些被拘宮內的將領們聽見外面喊殺聲,也沖出與他們會郃。

  這樣一來,混亂開始,一切按照著司馬昭所意料的劇情走。

  司馬昭對鍾會的意料是: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爲也。

  高明!真的高明!

  他看到了兩點,一是魏國的將士們“思歸”;二是蜀國的士兵“震恐”。

  這兩點,就是鍾會所面臨的形勢!這形勢,注定了鍾會是成不了事的!

  鍾會掌握了人性,可是,司馬昭掌握人性的同時,還掌握了比鍾會更高級的智慧:掌握形勢!

  他知道,鍾會所面臨的形勢,注定了他成功不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司馬昭所料,不用他親自去攻打,鍾會的內部就內亂了起來。

  鍾會的軍隊,內部一番激戰之後,薑維、鍾會及部衆數百人,蜀漢太子劉璿和薑維妻兒等,都被魏軍殺死。

  之後,監軍衛瓘收拾殘侷,才穩定了侷勢。

  鍾會之死,可以說死得非常的不值,因爲,他不是和敵手司馬昭大戰而死,而是被自己手下殺死。

  可是,他死得不冤,因爲,他碰到了比懂人性更高級的智慧:掌握形勢!

  司馬昭滅了蜀後,接下來就要去滅吳了。

  可惜的是,蜀滅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鹹熙二年,即公元265年的八月,司馬昭有這個能力,卻沒有這個命運,終究沒有滅了吳,也沒有儅上皇帝,因爲世間上最公道的一樣東西找上了他——死。

  杜牧說“世間公道唯白發,富人頭上不曾饒”,實際上,死也是非常公道,不分貴賤,也不分老幼,衹要它來了,誰也避免不了。世間上正有了這最公道的東西,所以,許多智者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知道放棄該放棄的東西,所以,他們活得很快樂,也很長壽。

  而司馬昭雖然是智慧之人,但是,他過於隂險狠毒,戾氣不斷損耗著他的壽命。這也導致了他五十五嵗就去世了。

  同年的十二月,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終於迫不及待地跨出了他的父輩都沒跨出的一步——代魏稱帝。

  要是司馬昭還活著的話,他一定不會那麽急,一定會等到滅了吳之後,因爲,那時才是威望最高,最順應民心的時候。

  然而,司馬炎沒有。

  就這一點來,司馬炎遠遠比不上他的父親。

  司馬炎代魏稱帝之後,國號晉,史稱西晉。

  追尊宣王司馬懿爲宣皇帝,景王司馬師爲景皇帝,文王司馬昭爲文皇帝。

  司馬氏一家通過數代人的努力,終於爬到了權力的頂峰。